古代史籍浩如烟海,对于历史的初学者,有没有一本书能够让人快速入门,通览整个中国史呢?
今天,我们来为大家推荐这本曾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历史入门读物——《纲鉴易知录》。
内容简介
《纲鉴易知录》是一部编年记事通史的精华荟萃,简明扼要,通俗易知,对于了解上下五千年中华古史,是一本很好的入门书。
清康熙年间的民间学者吴乘权是一位民间私塾先生,他熟读经史典籍,认为《资治通鉴》“卷帙太烦,岂能一概记诵”,与好友周之炯、周之灿共同编著了一部历史读物,经过五年多寒暑的不懈努力,编纂出了这部囊括中华五千年历史精华的——《纲鉴易知录》。
《纲鉴易知录》根据吴父遗稿,并取材于刘恕的《通鉴外纪》、金履祥的《通鉴·前编》、商辂的《续资治通鉴纲目》、朱熹的《通鉴纲目》,朱国标(从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抄录)的《明纪钞略》,以及袁了凡与王凤州合编的《纲鉴合编》等史书,按照“纲目体”形式进行编辑。
全书内容上起远古传说中的盘古开天地,下至明朝末期,按朝代依次分为三皇、五帝、夏、商、周、秦、汉、东汉、后汉、晋、东晋、宋、齐、梁、陈、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宋、南宋、元、明各纪,时间跨度长达五千年,共180万字,是一部囊括中华历史入门级读物。
《纲鉴易知录》自问世之后,经久不衰,成了清朝至民国时期,广受欢迎的一部中国历史入门著作。
作者简介
吴楚材
吴楚材(1655年-1719年),名乘权,字子舆,号楚材,浙江山阴州山(今浙江绍兴)人。
吴楚材幼受家教,勤奋好学。16岁时,患足疾,一病数年,仍手不释卷,曾多次应考,但屡试不中。
曾作做当时的巡抚和族伯父吴兴祚的幕客,后归家专门教书育人,与侄儿吴调侯合著有《古文观止》、《纲鉴易知录》。
《古文观止》享誉海内外,自问世的300多年来,广受欢迎,是人们学习古文的入门必读书,甚至可以说,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古代文选第一书。
如果想更深入的学习中华文化,可以再加上姚鼐的《古文辞类纂》和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钞》。
其中,《古文观止》最短小,是入门级的经典古文选集;《古文辞类纂》比较侧重于文学类诗词歌赋等文章;《经史百家杂钞》经世致用的文章较多,能让人体会历史兴亡的教训和规律。
这三部书是从清末到民国期间,社会上流传很广、影响较大古文选集,曾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吴调侯
吴调侯,清朝康熙年间人,籍贯绍兴府山阴县。是吴楚材的侄子,饱览经典,皆不宜仕途而埋没民间;长期从事私塾教学,与族叔合编《古文观止》而留名后世。
周静专 周星若
此外,参与编纂《纲鉴易知录》的还有周之炯(字静专)、周之灿(字星若),叔侄二人也是饱读诗书的私塾先生。
为什么能够经久不衰?
古人编纂书籍,与现代人不同,更多目的是为了教书育人,有的书籍甚至一开始就是专门教育子孙的。例如,宋代王应麟的《三字经》,周兴嗣的《千字文》是梁武帝下令所作,选择了王羲之书法作品中的内容,让孩子练习书法;明程登吉《幼学琼林》、萧良有的《龙文鞭影》,朱柏庐《朱子治家格言》,李廷机《鉴略》……
与现代的市场化运作的书籍相比,这些著作都是作者心血的结晶,同时也经过了时间沉淀和检验。一部一部,一点一点,为儿童和少年打下了良好铺垫,对孩子们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纲鉴易知录》为什么能够经久不衰?
第一、简明扼要
《纲鉴易知录》久刻不衰,为广大读者所喜爱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它“简明易知”的特点。
古代史籍浩如烟海,二十五史也部帙浩繁,难以遍览,而《纲鉴易知录》恰是一部古史精华的荟萃。它简明扼要,通俗易知,不尚玄奥,不敷铅华,年经事纬,力求平实。对于上下五千年的中华古史,对林林总总的众多史籍,《纲鉴易知录》不失为一把入门的钥匙,一个登堂的阶梯。
编者吴乘权在自序中,阐述了他的编辑方法和思想:“苦简编之汗漫,为之摘要而删繁;虑大义之不明,为之提纲而挈领。”
《纲鉴易知录》全书约有180万字,比《资治通鉴》(约294万字)更加短小精悍。
第二、纲目有序
“纲”字的最早的意思,是指渔网的粗绳。
只要抓住了粗绳,渔网自然能够展开,比喻要抓住事物的关键,所以有提纲挈领的说法。
由于史书《资治通鉴》太长,宋朝大儒朱熹编纂出了《资治通鉴纲目》,前面有纲,后面有目,“纲”是提纲,“目”是对较史事详细的记述。
这种划分方法一目了然,十分科学,所以,自宋朝的朱熹之后,不少史书都采用这种体例,这种体例变得非常流行,统称为“纲鉴”,《纲鉴易知录》即采用这种通俗易懂的文体。
第三、囊括历史范围长
我国最长的编年体通史是北宋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记事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按照时间顺序记载了共16朝1362年的历史。而《纲鉴易知录》的历史范围从上古时期一直到明末(作者是清朝康熙时期人),比《资治通鉴》囊括的历史范围更长。
到了民国初年,许国英为这部书写了续编,仍然采用纲目体的形式,记载了清代二百六十多年的历史,命名为《清鉴易知录》,一直延续到清末。
两部书合在一起,可以说,囊括了整个中华五千年的农业社会的历史。
名人评价
《纲鉴易知录》是许多人在少年时代史学启蒙的必读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曾国藩
曾国藩读过《纲鉴易知录》,并要求自己的弟弟阅读学习,《曾国藩家书》中记载:
……九弟(曾国荃)阅《易知录》,现已看至隋朝。温经先穷一经,二经通后,再治他经,切不可兼营并鹜,一无所得。厚二总以书熟为主,每日读诗一首。
《易知录》,就是《纲鉴易知录》的简称。
毛泽东
《纲鉴易知录》流传甚广,一个非常直接的原因,是毛泽东曾经多次推荐过。
1910年,毛泽东在他的私塾老师毛麓钟的指导下,阅读了《纲鉴易知录》。这是他读的第一本中国通史著作,此后他终生热爱此书,并多次指示党的高级干部学习历史知识和阅读此书。
1912年春天,毛泽东在湖南省立中学校(第一中学)读过的历史书籍还有《御批通鉴辑览》,因此养成了对中国历史的兴趣。
说到这里,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御批历代通鉴辑览》。
这套书籍是乾隆三十三年下令编纂的,共一百一十六卷(附唐桂二王本末三卷)。编年记事,上起太昊伏羲氏,下讫明代,乾隆皇帝亲作御批,所以成为《御批历代通鉴辑览》。
这套书剪裁和内容组织上都很精当,篇幅适中,既不像《纲鉴易知录》那样仅具梗概而略显乏味,又不像《资治通鉴》那样篇幅浩大,头绪繁多,难于卒读。
是清代通行的历史读本,在民国初年也颇为流行。王文濡又补入清代史事,称为《增修补正正续历代通鉴辑览》,共140卷。
可以说,《纲鉴易知录》是民间历史精华读本,《(御批)历代通鉴辑览》是古代官方的历史精华读本,都是难得一见的好书。
蒋介石
蒋介石在幼年时期,也曾经研读。
……19岁的蒋介石慕名从奉化县凤麓学堂转学至“箭金学堂”。在这里,蒋介石遇到了这位对他后来人生影响极大的老师顾清廉。
在这里,顾先生向他讲述民族大义,讲授治国安邦之道;面对列强的侵略,向他灌输要使国家强盛必先发展军事等思想,教育蒋主攻《周秦诸子》、《古文观止》、《东莱博议》、《曾文正公全集》、《纲鉴易知录》、《孙子兵法》和《说文解字》等,使蒋打下了很好的古文底子,深印了儒家的思想。
梁启超
梁启超在《三十自述》中说:
……家贫无书可读,惟有《史记》一,《纲鉴易知录》一。王父、父日以课之,故至今《史记》之文,能成诵八九。
父执有爱其慧者,赠以《汉书》一,姚氏《古文辞类纂》一,则大喜,读之卒业焉。……
胡适
胡适曾回忆说:
“大概在十一岁时,这时候我已经能够自己看古文书了。禹臣先生教我看《纲鉴易知录》,后来又教我看《御批通鉴辑览》。《易知录》有句读,故我不觉得吃力。”
吕思勉
吕思勉六岁入塾,十二岁时因家贫无力延师,由其父吕誉千亲自讲课,授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并由母亲讲授《纲鉴易知录》、《正史约编》,因而他很早就对史部之书发生兴趣。其父又授以《日知录》、《廿二史札记》和《经世文编》。
林语堂
在《林语堂自传》中,林语堂说:
……然因此旧学荒废,少时自看袁了凡《纲鉴易知录》,看到秦汉之交,一入约翰(上海圣约翰大学),截然中止。
这里,林语堂表示《纲鉴易知录》作者是袁了凡,严格来说,也不能算错。
我们都知道,袁了凡居士从明代以来,在我国民间的人气极高,他的《了凡四训》是明朝以来的第一善书,甚至要赶上《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至今仍然广为流传,是劝导人们行善积德,改变命运必读善书。
《纲鉴易知录》参考了袁了凡与王凤州合编的《纲鉴合编》,出版商为了增加销量,冠上了凡居士的名字也是不难理解的。
南怀瑾
作为二十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南怀瑾老师曾多次推荐《纲鉴易知录》。
我十二岁一个人在山上庙子里读书,不是读《资治通鉴》,是读《纲鉴易知录》,一年二个月当中已经读了三遍,基础打稳了,所以对历史比较感兴趣,也比较注意,而历史与文化是整体的。
读历史读什么呢?
《纲鉴易知录》,先把它读会,这部书是一部中国通史,作者吴楚才,编过《古文观止》,是做私塾先生的。
由《纲鉴易知录》配合前面的几部书(古文观止、古文词类纂、经史百家杂钞和《古今图书集成》等),中国文化一定行了。
我们可以看到,《纲鉴易知录》是古私塾教育的必读书,经久不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
负面评价
关于《纲鉴易知录》,也有学者持“负面评价”。
顾颉刚于《当代中国史学》表示:
“编著中国通史的人,最易犯的毛病,是条例史实,缺乏见解,其书无异变相的《纲鉴辑览》或《纲鉴易知录》之类,极为枯燥。”
第一,对于很多青少年来说,对于中华历史没有整体概念的。
作者吴楚材曾经表示,他编著的主要目的是“为之摘要而删繁”和“为之提纲而挈领”,这是一部缩减版的二十五史,是一部历史入门的工具书,能够“条例史实”,让一个年轻人先理清历史的脉络。
能够不“缺乏见解”是接下来的第二步,一个人不会走焉能跑?
一部作品要囊括整个中华史,又要足够简练,让人快速通览,已经十分不易了。
第二,只有同一类型的书籍比较才有意义,《纲鉴易知录》是一部编纂后作品,本身并非原创书籍,怎么能够与原创的《资治通鉴》和《史记》做比较呢?
第三,趣味性和枯燥性是很难取舍的。
在我国汗牛充栋的史书中,公认不枯燥、文采最好的是《资治通鉴》和《史记》,文采飞动,价值极高,但《史记》只有上古到西汉时期的历史,《资治通鉴》整部书长达294万字。
如果要还要考虑兼顾趣味性,恐怕180万字是难以承载的,这对于一位刚刚入门的少年来说,恐怕会非常吃力。
而且,《纲鉴易知录》中很多内容是《国语》《战国策》《资治通鉴》中的原文,这些内容是妙趣横生的,编者为此辛苦的进行了别处心材的裁剪。
如果真的要比较《纲鉴易知录》,文采确实不如《史记》和《资治通鉴》,但历史上能够赶上司马迁和司马光这样才华的,叙事宏大,且文采飞动的学者,我国数千年以来有几个?这样的高的要求和标准,有几个能够做到?
顾颉刚先生是我国近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师承胡适,这些因素他显然是知道的,那么,他为什么会这么说?
事实上,更加真实的情况是,在文革时期,顾颉刚曾被冠以“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被批斗,所以,认为《纲鉴辑览》和《纲鉴易知录》“极为枯燥”,可能主要是表达一点情绪上的不满,就像司马迁在《史记》对汉武帝刘彻求仙访道、任用术士等事迹大加笔墨的情况比较相似。
所以,在青少年史学入门书籍中,《纲鉴易知录》和《御批历代通鉴辑览》仍然是最优秀和有价值的两部著作,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阅读。
当然,《纲鉴易知录》中也有不少错字、别字,部分史料的疏漏,史实讹误和史观陈腐也有不少;《纲鉴易知录》因为刊刻的版本的很多,一部分出版商粗心大意,盲目追求利润,市面上许多版本的《纲鉴易知录》也存在一些不足。
当代学者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2021年底,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曾主持启动《纲鉴易知录评注》项目编纂工作,邀请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博雅荣休教授邓小南担任项目主编,并邀请十多位国内史学专家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和委员,进行校对和出版。
中华书局曾出版《纲鉴易知录评注》,共计294万字(原书约180万字),评注占35%,虽然修复了错误,字数还是太长了。
此外,古籍的电子化也是未来的时代趋势,由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创办,2022年字节跳动曾投资2500万,共同开展古籍数字化与智能化平台“识典古籍”正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
不论如何,古籍也需要与时俱进,很多古籍也是在不断的校对和梳理中更加完善的。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中华文化未来的复兴,我们未来一定能看到《纲鉴易知录》和《御批历代通鉴辑览》等许许多多的古籍,能够重新焕发光彩,给后人带来更多帮助。
最后
如今的我们,科技越来越发达,资讯信息越来越多,社会节奏越来越快,然而,人们的精神世界却一片空洞。
物质世界璀璨夺目,精神世界一片荒芜;
外在世界五光十色,内心世界无比空虚。
天灾人祸不断,人们变得焦虑不安,世界一片乱象。
为了我们未来的幸福,我们每个人都要重新思考——科技能够给我们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吗,人生究竟要追求什么,我们未来要走怎样的路?
历史是过去,正在发生的当下也会成为未来的历史。
南怀瑾老师曾说,《纲鉴易知录》“一天只要读三页,就有用处”。
多读书、多学习过去的经验教训,鉴古知今,了解过去,知晓现在,也才能找准未来的方向!
在线阅读
微信读书
https://weread.qq.com/web/reader/6963296071822e296963b1a#outline?noScroll=1
识典古籍
https://www.shidianguji.com/book/NA03746?page_from=searching_page&version=3
在线购买
在许多版本中,推荐中华书局文言文的2册版本(价格便宜),和繁体竖排版本(更加舒适自然),不太推荐市面上文白对照的版本。
《纲鉴易知录》上下册 价格约68元左右(2册) ▲点击图片 |
《纲鉴易知录》(全8册) 价格约180元(全8册)左右 ▲点击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