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4年,蒙恬所部三十万秦军发动了针对匈奴帝国的全面战争。
仅仅一年时间,三十万匈奴骑兵就被彻底击溃,黄河以南、黄河以北的大片土地,终于重新回归了中原帝国。
文:崔治平
1
任何军队都有弱点,秦军也绝不会例外。比较两军:秦军的强点在于重,弱点也在于重;匈奴军的弱点在于轻,强点也在于轻。
硬碰硬的主力会战,匈奴军不是秦军的对手;但比起机动灵活,反应迅速,用兵飘忽,神出鬼没,秦军较之匈奴无疑是大为不及,甘拜下风。
高明的军事家知道自己军队的长处,也知道自己军队的短处和死穴在哪里。
“有弱点和死穴”与“战败”根本是两码事——只要不把弱点暴露给对方,你就不会战败。
把匈奴人赶进大漠后,嬴政决定停止北伐,修筑长城,以墙制骑,因险制塞——你匈奴不是能动吗?我就用高墙深沟限制你,让你钻不进来,也动不起来。
嬴政知道自己军队的弱点:一个是骑兵数量少,一个是后勤保障困难。
如果他驱使秦军深入大漠与匈奴作战,的确也可能取得一些局部战争的胜利(就像明成祖)。但草原大漠没有驰道,车辆运输比较困难,秦军粮秣运输只能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十分艰苦。动员数十万民工跟随秦军行动,征调大批驮畜,则无疑会大大损耗大秦的国力,影响百姓生活。
没有相当数量的骑兵,秦军也不可能及时捕获匈奴主力。不能摧毁敌军主力,秦军又如何能够长期占据漠北草原?即使秦军克服困难,占领了广袤的草原,分兵驻守,土地无法耕种,又有什么用处?
如果嬴政下令一部分秦人自己改营游牧,那么用不了多久,这个新的游牧人群就会独立,就会乘时崛起,就会变成中原帝国的又一个可怕敌人。
汉武帝深入漠北,痛击匈奴,倚仗的是大汉七十余年的国力储备,倚仗的是大的骑兵兵团。这个条件,嬴政当时无疑还没有具备。而且历史证明,汉武帝仍然不能拥有漠北草原。
大清帝国可以拥有漠北草原,是因为清军已经以火器装备起来,拥有了对于游牧民族的绝对军事优势,清军又有一只强大的骑兵,即使这样,康熙、乾隆仍然要借助于喇嘛教,借助于满蒙联姻,借助于蒙古各部的激烈内斗。
正是因为这些条件,嬴政当时都不具备,所以他非常明智地选择了打一场有限战争。
北伐战争结束后,嬴政下令北筑长城,俾使秦军进可攻、退可守,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
什么时间开始修筑长城?
司马迁说:秦始皇“三十三年,西北斥逐匈奴……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阳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
“三十四年,适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
——则所谓秦始皇筑长城始于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
修筑长城的工程量大吗?
秦长城从临洮到辽东绵延万里,主要是连接秦、赵、魏、燕各国修筑的旧长城,只有少部分属于新筑。
战国长城示意图(来源:星球研究所)
秦长城示意图(来源:星球研究所)
——对比战国长城与秦长城地图即见,查网上资料可知:
“秦长城可大致分为西段和北段。
西段起于今甘肃省岷县,循洮河北至临洮县,经定西县向东北至宁夏固原县、甘肃环县、陕西靖边、横山、榆林、神木,然后向北折至今内蒙古托克托南,抵黄河南岸。
北段即黄河以北的长城沿阴山西段的狼山,向东至大青山北麓,再向东经今内蒙集宁、兴和至河北尚义,再向东北经今河北张北、围场,再向东经抚顺、本溪后向东南,终于朝鲜清川江入海处”。
根据历史记载和近些年来的考古发现,对比上面的地图,我们可以知道:
“秦始皇所筑万里长城,基本上就是在燕北长城,赵武灵王所筑赵北长城及秦昭王所筑长城(包括了更早以前的魏长城)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并将原来燕、赵、秦长城不相连接的空隙之地补筑上城墙,使起临洮至辽东的整个长城防线联贯为一”。
工程量并不是很大。
程步先生认为:这是以军队为主修筑长城。由于是分片包干,材料因地制宜,又有原来的长城可以利用,“所以,其工程规模不会大于一次黄河大汛之后的掏河固堤”。
秦长城以版筑夯土为主(北魏以前各朝代长城,都以版筑夯土为主),据说“在山地,则开山取石垒墙;在黄土地带,则取土夯筑;在沙漠,则用芦苇或柳条,散石,加以层层铺沙修筑”。有的地段更是土石兼用,或者有啥用啥。
秦长城远不如明长城壮观好看,它是实用主义的,原则是“因边山险,堑溪谷,可缮者治之”。
所以秦长城凡遇山岭陡峭处,往往随山就势人工劈凿出劈山墙,或直接利用山脊,稍加修整以为天险,在河岸和塬、梁地带,则利用原来的陡坎、山崖修筑长城,加上河流、溪谷天堑,加上人工掘濠,就地构筑防线——并不一定都筑墙。这种“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长城构筑方法,既减少了工程量,也达到了因险御敌的理想效果”。
譬如秦长城在甘肃境内所经之处主要为黄土塬、梁地区,有丰富的夯筑建材,因此秦军就地挖地成壕取材夯筑长城,同时因取土自然也就挖成了壕沟,形成了双重屏障。
考古证实:
“现在临洮附近,阴山、大青山一线,都有秦长城遗迹残存。一些参加过秦长城调查的专家认为,这些古老的长城,大部分地段残高在三米左右,少数地段超过十米,沿城垣起伏,每隔一里有小烽燧,十里一大烽燧,雄伟壮观。城垣下夯层清晰,秦瓦遍地”(见网上文章)。
3
“长城”并不仅仅“只是一道连绵不断的高大墙体”,实际上,它是“一个庞大的国防工程体系”。
长城以垣墙为主体,包括了亭障、城障、关隘、兵营、墩台、烽堠、道路、粮秣、武库等诸多军事设施和生活设施。
长城经过的交通要冲之处,均设立关隘,严密驻防稽查。
长城是“具有战斗、指挥、观察、通讯、隐蔽等综合功能”并与大量驻屯军队,屯田民众相配合的。据发掘,屯戍城是屯驻重兵之所,面积较大,一般有数百米见方。
秦长城设置有大量烽火台(烽燧),传递情报信息。秦长城的烽火台,较战国三国时的烽火台有了改进,都建于长城内外的山上,高台上,而且根据地形,每隔10里、20里、30里就置有一座烽燧。有些烽燧一直延伸到长城以外很远的地方。
最前沿有设在大漠深处的烽火台,在长城前方部署的观察哨可以深入到极远处,监视匈奴。有些朝代的烽燧最远可达长城以北一千公里,已经远及漠北。
平行看去,有沿长城两侧设置的烽火台——可以向沿线传递情报,垂直有由长城通往京师的一系列烽火台,还有一些烽火台是负责与长城附近的地方政府和驻军联系的,各式各样的烽烟本身就可以传递各种敌我双方信息。
在城墙、城堡的外侧,或者挖有壕堑,或者利用天然险阻,有特意设置的障碍物,如僵落(山上树木摧折,或立死枯僵堕落者,以为障碍),虎落(古代用以遮护城邑或营寨的竹篱)。
秦朝在河套长城一带,更广植榆树以阻挡匈奴骑兵自由行动(《汉书·韩安国传》:“蒙恬为秦侵胡,辟数千里,以河为境,累石为城,树榆为塞,匈奴不敢饮马于河”——汉人竟认为蒙恬在搞侵略扩张),所以长城某些关隘有“榆关”之名(后来“山海关”才被称为“榆关”)。
修筑长城,使秦军对于北方游牧帝国,可以化被动为主动——“然则长城之筑,所以省戍役,防寇钞,休兵而息民者也”,绝不是什么可有可无的无聊举动。
历史学者认为:
长城的防御作用不是表现在一般人以为的“不被攻陷”;它真正的用处在于——入侵者或许能集中力量偶尔攻破一两个关口、闯入内地,但只要整段长城还驻守有强劲的军队,入侵者就始终面临被阻击、伏击而无法回家的危险。
历史也多次证明,有了长城,有了长城控扼北方长城一线各个交通要道,游牧民族一般就不敢深入内地。
没有巨大的军事优势(一般是中原内乱导致),他们更是无法在内地立足,动摇中原王朝的根基,所谓“癣疥之疾再重,也侵入不到膏肓,这是长城存在的根本意义”。
秦末天下大乱,而蒙恬余威尚在,匈奴人犹不敢深入内地,与群雄争夺天下。
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至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嬴政更命蒙恬监修成了伟大的秦直道。
这条起自帝都咸阳,直达大漠深处九原郡的军用高速公路,全长七百多公里,保证了秦军后勤运输与快速行军的需要。
秦朝道路示意图:
现代地图一般都把秦与匈奴边境画在秦长城外边不远处,事实却是:
秦长城以外的漠南草原很少有匈奴人的踪迹——秦与匈奴在今内蒙古草原上,基本上就是一片空地。
秦军与后世某些王朝不一样,他们在长城一线,完全是采用攻势防御——正因为说不定什么时候,秦军就会悄悄扑上来,割下匈奴兵民的人头,拿回去换钱。所以匈奴人不敢再利用漠南草原,来游牧射猎。
也正因为秦军早就肆无忌惮地越出了战国时代中原各国的原有边界,所以汉书上才说秦人侵胡。
我们看胡亥伪造的赐死扶苏诏令,虽然是假的,却沿用了秦始皇的口气,责备扶苏没有大力拓边,却只字不提扶苏蒙恬守卫边塞的功劳,由此可见扶苏蒙恬三十万边军驻扎长城沿线的目的就是向外扩张。扶苏、蒙恬找到机会也一定会继续向外扩张。
匈奴人估计是早就侦知了嬴政的意图,所以干脆遁入了大漠深处,让秦军空拳打在棉花上,无隙可乘。
程步先生在他的杰作《真秦始皇》中写到:
“于是渡河,据阳山”,寥寥七个字,秦军之于匈奴,从此由被动转为主动……
蒙恬北渡黄河攻占了阳山,并把长城修到长城以北,修到了阳山之上,秦国的军队可以居高临下控制长城以北地区。
更为有利的是,阳山以北沙漠戈壁地区居多,干旱而不适宜居住和放牧(在下以为:秦代漠南恐未必如此),秦国的军队又控制了黄河,控制了水源,这就使得戎狄的军队根本没有办法在阳山附近集结。如果他们想攻打秦国,就必须在北方遥远的草原集结,然后携带大量粮草,长途跋涉穿过沙漠和戈壁。
而这时候,秦国军队驻扎阳山,居高临下,以逸待劳,战略优势已经确立。
4
“蒙恬,占据阳山和黄河,完全占据了战略上的主动,秦军可以随时发动战役向北攻打匈奴,匈奴不得不向北退到大漠深处”。
秦长城“起临洮,至辽东”。秦“临洮”是今甘肃岷县,也就是唐之“岷州”, 而不是现今甘肃临洮县。
秦长城西起自今甘肃岷县西十二里处——唐初《扩地志》记载秦长城“首起岷州西十二里,延袤万余里,东入辽水”。
其西部具体起始点,光绪三十三年《岷州续志》载:“……年代湮远,故址无存。古老相传, 在今洮北岷山上,想或然耳。”
从地图对比可见,西段秦长城大部分为战国时期所修。秦军占领了黄河西岸的沿河地带,占据了贺兰山,却基本没有在河西修筑长城。
是因时间太短,未能实施?
还是因为月氏与羌人弱小、恭顺,不需要防备呢?
据说,远在新石器时代,赤发碧眼的白种游牧部落月氏人已经生活在中国西部。他们逐水草而居,没有固定的国界。在遥远的古代,他们开通了“玉石之路”,“将新疆和田的玉石通过其他部族,间接驼运至尧舜的都城交易,换取中原的丝绸。这种原始的贸易历经夏、商、西周三代,一直没有停止”。
周初,月氏曾通过其他部族,向周成王献“驹驮”——张掖出产的一种野马,后来又向周穆王敬献豹皮、良马。
春秋时期,月氏人的活动范围大大拓展,向东有时活动直到陇西,可能已经直接与秦国建立起临时的物物交换关系,战国后期,月氏的势力大大发展起来,已有“控弦十万”之众。它一举击败乌孙,尽占土地肥沃,水草丰茂的河西走廊地区,正式建都昭武城(张掖)。
虽然在今天的地图上,月氏与秦国被放的很近,事实上,他们相隔还是较为遥远,所以“月氏没有攻击过秦国,秦国也未西攻过月氏”,除了贸易——往往还是间接贸易,月氏与秦国没有进行其它交往,所以秦国的历史上并未发现有关于月氏的记载。
汉人说月氏强大,但事实上,月氏只威胁到了被蒙恬打残后的匈奴,并没有威胁到大秦帝国。
在西段新修的秦长城,据说只有从起始点,到洮河和黄河的汇流处,到永靖,到兰州一段。走出兰州不远,沿黄河东行、即与宁夏战国秦长城汇合。
宋代《太平寰宇记》:“兰州,《禹贡》雍州之域,古西羌地,秦并天下,为陇西郡……及秦既并天下,筑长城以界之,众羌不复南渡”。——仅有的这段新修长城,目的是限隔西羌牧人,这个西羌是不是包括月氏?我们不知道。
秦自西垂立国,从建国开始,就一直与中国西部各少数部族争斗不休。春秋战国时期,秦穆公出征西戎,活捉了绵诸王,收服二十多个戎狄小国,辟地千里,国界已经西达狄道(今甘肃临洮),北至朐衍戎(今宁夏盐池),东到黄河。
到了秦昭王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起兵灭之,建立陇西、北地、上郡三郡,再到秦始皇帝西据贺兰山,占领沿河沿线。秦人已经开始直接面对临洮以西生存条件恶劣,人烟稀少的高原、大漠,秦人显然已经丧失了再向西方发展的兴趣。
那里的少数游牧部族,既不能对秦帝国的统治构成威胁,又不足以引发其占有耕地牧场的贪欲,所以秦始皇仅仅是派兵占领了黄河以西被匈奴盘踞的沿河宜居可耕土地。
对于更遥远的西方,大秦君臣大概也是所知甚少,所以姑置不问。
……秦长城本来是东起朝鲜的“清川江”,在许多课本上,它却硬生生被截断在了山海关、辽河口、鸭绿江等地,以避免我们的邻邦可能提出抗议。
秦长城,起临洮,至辽东——到达的乃是秦国的辽东郡,而不是现在的辽宁省东部。
《水经注》:“始皇令太子扶苏与蒙恬筑长城,起自临洮,至于碣石”,这个碣石是朝鲜境内的“碣石山”。
燕人好用碣石之名,朝鲜人也加以效仿。所以当时碣石之地有三:
一在河北昌黎(碣石山),
二在辽西兴城秦皇岛一带(碣石宫),
三在朝鲜半岛北部的遂城。
秦长城东端终点之碣石,即遂城碣石山。
《晋书》明确指出:汉乐浪郡境内之遂城为“秦筑长城之所起”。
《通典》:“碣石山在汉乐浪郡遂城县,长城起于此山,东截辽水而入高丽,遗址犹存。”
这是燕昭王时,秦舞阳的爷爷秦开率大军袭破东胡后,又“度辽东而攻朝鲜”拓地至浿水(今朝鲜清川江),然后修筑长城留下的结果。
秦有全燕,朝鲜慑服称臣,所以秦军也没有继续进攻。蒙恬连缀万里长城,也只是简单地继承了燕人的房地产而已。
秦朝疆域:
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 三十三年(前214年)大秦帝国对匈奴的战争,与秦攻岭南一样,是秦帝国统一战争的继续。随着桂林、象郡、南海(三十三年)与九原郡(前214年)的设置,随着内外强敌尽数摧灭,大秦的统一战争宣告胜利结束。
百万貔貅出,秦王扫六合,四海狼烟熄,天地忽澄澈。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帝决定为东亚大陆五百年的兵争血战,亲手画上休止符。
此时:
如同浴血而出的红日,一个面积接近四百万平方公里的伟大帝国巍然崛起,出现在世界的东方。
来源:《真龙天子的第二次轮转——秦始皇帝》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