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先生到某地讲课时,一个女生问他如何解决爱情的苦恼,南师的回答很妙:
爱情是人最大的自私。
爱,是每个人一生都要修行的功课。
爱情,只是“爱”其中的一小部分内容,但很多情况下,爱却要藉由爱情来学习。为何?
原因在于,爱情的悖论,最大的自私和最大的无私,如同硬币的两面,统一在这个让人类数千年都参不透的主题里。
我们来看一下南师对于爱情与修行的讲述。
1
爱别离
在所有的人与人的关系中,爱情是毒药。
在亚瑟王的故事里,公主玉色儿既是舅舅的新娘,又是仇人,哀生和她却注定了要相爱。相爱的原因,是两人误饮了一杯酒。这杯酒,不仅铸成了我们与另一个人相遇相爱的缘分,也免除了我们不懂爱的责任。
我们在爱中所有的疯狂、不可理喻都是上天安排的,而我们尝到的苦,似乎也是命定的。
通常男女相爱刚开始都是美好的,心醉神迷、柔情蜜意的感觉,堪称人世最幸福的时刻。这时候的“苦”,是“爱别离”。
怨憎会
随着时间的流逝关系的深入,两个人的灵魂激烈地撞在一起,关系多半会变质。
尤其是缺乏情感教育,仅凭原始本能行为行动,以及依靠现实道德规范约束的大多数人。
这时的“苦”便是“怨憎会”,两个人爱恨交织,爱时是举手无双的珍宝,恨时恨不得把对方撕碎,厌时想一脚把对方踢开,关系越是亲密,怨恨越多。
大部分的亲密关系,都会发展会权力争夺游戏。
无论有多少理论,告诫大家要尊重伴侣,任何试图改变对方的行为,都会有损关系,但我们的潜意识里,总会千方百计地要操控所爱之人。
很多时候,这种操控是借着爱,甚至是牺牲的名义。
末那识
这份操控意识,来自于“我”。佛法中将之称为“末那识”,“末那识”是八识中的第七识(提出“末那识”是佛法超越任何心理学、哲学、宗教的地方。)
“末那识”形成“自我”,无“自我”,就无法分辨主客观,就无法进行理性思考。
亚当夏娃吃了苹果,意味着 “自我”的形成,“末那识”的功能得到了提升。
“末那识”促使人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围着自己转。人要生存,围着自己转是必须的,但是很容易转过头,而且自己没有觉察。
在亲密关系中,便很容易转过头。
人一生中,似乎都是在伤害祂人,和被祂人伤害的状态中循环。
我们被人伤害时,其实内心潜伏着的是“末那识”主导的“欲”,因为想藉由现实中的个体,来抚慰自己不安的灵魂。
欲望
“欲”一旦无法实现,伤害便会产生。
关系越近,彼此的要求就越多。要求越多,并不能证明你越爱对方,而只是证明你越希望对方给予你爱。
从这种爱的索取中,人的自私达到了极点。
比如,在父母之爱中,这种自私的体现,便是违背孩子的心性,强行让孩子按照自己设想的模式成长。
爱情中的自私,一是嫉妒,一是强力改变对方,甚至毁灭对方。自私从双方关系中延伸出来,甚至会毁灭他人。
世间的情杀,上演的都是这种自己没有觉察的自私悲剧。
世人常常借助另一段感情,来覆盖支离破碎、伤痕累累的两人关系,却忘了这些伤害都是自己造成的。如果伤害的原因没有找到,在下一段关系中,类似的伤害会再次发生。
很多人都有这种体验,童年时在原生家庭中受的创伤,会在亲密关系中重演。
缺少父爱的女子,通常会渴望一个年长的强有力的男子,如同精神导师般引导自己,渴望被另一个人的灵魂接纳和吞噬。如果没有对自己内心需求并无觉察,这类女子通常会一次一次地投入到对年长男子的爱中。
缺少母爱的男子,则会渴望伴侣如母亲一样无私地爱他,只付出不要求获得。
这类感情并不会有一个好的结果,因为这种关系实质不是爱,是一种攫取,渴望从祂人那里获得自身没有的东西。
2
佛法称人生八大痛苦:
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蕴盛。
其中,三种都和爱欲有关。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了怨憎会、爱别离,其实“求不得”才是苦的根源。
求不得
人类的三大“欲”,财富、权力、性(爱欲)产生的动力之强,一直不分伯仲。
对女人来说,爱欲尤重。对于这可以强烈到无以伦比的力量的爱欲,“求不得”的痛苦,也可以达到极致。
和财富、权力之欲不同,爱情中的为己之私,也能演变为最大的无私。即使是最坏的人,在爱情面前,也可能露出良善的本来面目。像欧阳克这等人,看到黄蓉要杀他,心里想的也是若死在她手里,也是甘愿的。
因此,爱、艺术、宗教总是互通的,三者都无法凭借逻辑思维来分析考量,只能靠直觉体验。
因为爱他,所以愿意为他牺牲性命,在危急时刻能过做到这一点的人不在少数。危急时,可以激发人的本性。
在常态生活中,最难做的却是因爱而放手。因为爱对方,可以做到不爱对方,这是爱情中最大的悖论。也许,爱的基础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寄予,而不像财富、权力的基础是攫取和占有。
所以,人可以藉由一段爱情修行,学习如何去爱。
爱情给我们最大的财富,不是得到那个人,而是学会爱。
3
人在婚姻中既有利于修行,又会最大限度的妨碍修行。
以往我从个体出发,抨击婚姻制度对人性的戕害。但是,对于处于蒙昧状态的人中,婚姻这种强行把两个人结合在一起的形式,有时是必须的。
就像一个孩子,应该按着天性成长,但也需要大人的管教。
婚姻让两个人避无可避,以对方为镜,直面自身的缺陷。
在这种摩擦过程中,双方鲜血淋漓,但因婚姻的承诺和责任在那里,两人很难轻易结束关系,被迫修行。
但因为这修行有被迫的成分,所以又容易引起人的抵触心理。
很多人习惯了婚姻中的无奈,明知婚姻不佳,但既没有勇气结束(毕竟孩子、财产以及时间,让两人产生的依赖之情都很难割舍),又没有耐心在这段关系中历练自己。
所以,夫妻做久了,就变成生活在一起的陌生人,各自在婚外中寻求情感满足,反而成了常态。
不单婚姻,任何一段亲密关系,都可以促使我们修正自身的能量模式,活出更有觉知的生命状态。“小三”关系也一样。我无意从道德的角度,来评判婚外恋,这里仅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讲。
不幸陷入三人关系,其间由嫉恨、占有带来的权力掌控,要远多于二人关系。
爱欲带来的执着,迟早会把三人关系,变成两个女人争夺男人的游戏。很少人能超越这种争夺,除非他能将爱的自私,引向爱的无私。
对于修行不够的人,卷入三人关系,更多的只是带来伤害。
占星心理学家阿若优曾说:
“自由就是面对外在环境,能自如地选择心态。烦恼即菩提,审视自己烦恼的来源,按照宇宙的节奏过有觉知的生活,爱欲带来的痛苦自然会减轻。”
从爱情到爱,这是个漫长的学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