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尚姜子牙到底何许人也?
作者:崔治平
1
姜子牙是谁?
史册记载:此人乃东海(今之渤、黄、东三海)岸边人士,一介平民而已也。
其先祖尝为四岳之一,因助大禹治水有功,封于吕地(南阳宛县)。
他本姓姜氏,或从其封姓,所以又叫“吕尚”。
图/吕望(姜尚)
像吕尚家早就破落了,家里很穷。他早年曾在殷都朝歌屠牛卖肉,黄河渡口孟津卖酒。据说也做过殷商的官员,可能是品秩太低的缘故,同朝为官的姬昌根本就不认识他。
关于他的早年和中年经历,还有很多种传说:什么算过卦、卖过米、种过地、打过猎、放过牛、捕过鱼、学过道等等等等,不一而足,也难稽考。
总而言之,这是商末的一位下层平民,虽有自由,却无资本。每日胼手胝足,沐风栉雨以求一饱。常常混的穷困潦倒,朝不保夕;往往漂泊不定,颠沛流离。
但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此人却没有悲观沉沦,而是逆流而上,孜孜不倦地学习、研究。经过几十年的刻苦自修,正当商周交接,天下将乱之际,终于蓄积起了惊人的能量——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位雄才伟略、高瞻远瞩的潜在政治家、军事家。
正所谓:
“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2
姜子牙的思想
据专家考证:齐太公生于商王武乙时期,一生经历了商王武乙、文丁、帝乙、帝辛和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七代;曾服务于帝乙、帝辛、文、武、成、康六代帝君。
太公遭遇文王,应为公元前1056年(受命元年)或稍前。彼时太公70左右,文王60左右,武王40左右,太公小女邑姜20以下。(但何以武王晚婚若此,却又令人迷惑不解?莫非周人三十而娶,而恰值文王被拘,世子不怿,故而未婚?或者世子前此已有侧室,只是未育,故而史籍不传?)
孔子曰:“太公勤身苦志,七十而遇文王”。
尉缭子说:“太公望年七十,屠牛朝歌,卖食盟津,过七十余主而不听,人人谓之狂夫。及遇文王,则提三万之众,一战而天下定”。
太公死时,已是周康王六年。《史记齐世家》:“盖太公之卒,百有余年”。或言其一百一十余岁方卒,也未可知!
吕望在当时和后世都十分牛叉,后世的儒、法、道、兵、阴阳、纵横甚至经济学家一致尊奉他,号称“百家宗师”。
实践表明,这确实是一位“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旷世奇才,全智全能,正如刘备得诸葛而分三国——“文王得吕望而服殷商。”
姜太公留下或者托名于他的著作很多。
在《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李靖说:
太公的谋略有八十一篇,不可以言穷其意;
太公的言论有七十一篇,不可以兵穷其妙;
太公的兵法有八十五篇,不可以财穷其用。
谋、言、兵共二百三十七篇,构成所谓“三门”。
“张良所学,太公六韬三略是也。”
兵法最早出现在黄帝时代,“周之始兴,则太公实缮其法。始于岐都,以建井亩,以立军制,以教战法。”
“周司马法,本太公者也。太公既没,齐人得其遗法。至桓公霸天下,任管仲,复修太公法,谓之节制之师,诸侯毕服。”
——以此观之,今日之《武经七书》中,三略、六韬都是太公所遗,司马法中也保存着太公的部分思想。
战国武学,齐国最盛,孙子和孙膑显然受到太公极大的影响。吴起的老家卫国左氏邑在山东曹县,战国魏人尉缭相传是鬼谷子的高足,而鬼谷先生正是齐人。
游说失败,苏秦从自己家箱子底下翻出来的“周书《阴符》,估计也是太公的遗作。
我们当然不是说,现存的《六韬》和《太公兵法》、《太公金匮》、《太公阴谋》残篇等等都是太公本人的手笔,而是说这些东西基本上反映了他的思想。
他的思想在西、东两周是如此著名、如此权威,广为人知,相信很难有人敢去伪造。
综合所有遗编,太公的思想可以简括如下:
一、存心:“敬胜怠者吉,义胜欲者昌;日甚一日,寿终无殃。”
“福生于微,祸生于忽;慎始与终,完如金城。”
“人莫踬于山,而踬于垤。”——人没有被大山绊倒的,绊倒人的都是小土堆。
“荧荧不灭,炎炎奈何?涓涓不塞,将成江河;绵绵不决,或成网罗;青青不伐,将寻斧柯。”
二、立政:“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
“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
仁义道德之所在,天下归之。
治国必以爱民为本,要“爱民”、“顺民”、“贵民”。
圣帝明王,自己粗衣恶食,以存养百姓。
“驭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见其饥寒则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悲;赏罚如加于身,赋敛如取于己。”故百姓“戴之如日月,亲之如父母。”
要“敬其众,和其亲(宗族),敬其众则合,和其亲则喜,是谓仁义之纪。”
“与众同好靡不成,与众同恶靡不倾。”最好的政治是因民俗,顺民心而治理(这个周公有异议)。
三、尚贤:“君子乐得其志,小人乐得其事”,所以要“举贤而上功”。
“以饵取鱼,鱼可杀,以禄取人,人可竭。”
对于贤士要“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使之名副其实。
决策要集思广益,充分发扬民主:“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
显而易见,姜太公最突出的还是他的军事才能,要不怎么能立马当上三军总司令呢!
他的军事思想全面、深刻而精辟。
如果说《孙子》比较强调兵者诡道,比较强调智胜、兵胜,那么太公兵法则更加注重实力,更加注重仁胜、政胜。在这一点上,他更加接近吴起和商鞅(“凡战必本于政胜”;“兵起而程敌,政不若者勿与战”),与近代西方的克劳塞维茨也相当一致。
太公兵法,可以说是一种阳性兵法,其来源我们最后再说。
论兵:“非德不昌,非兵不强。”治军必先经国,言兵必以政治为先,要“安不忘危,存不忘亡”。
强调“天人合发”——“天道无殃,不可先倡;人道无灾,不可先谋”,“必见天殃,观人灾,乃可以谋”,但“时至不行,反受其殃;天与不取,反受其咎”。——后代的革命家们真该向古人多多学习啊!
用兵的最高境界是“大兵无创,以全胜无斗争于天下”。
治军:首先要找到合适的将领:“得贤将者,兵强国昌;不得贤将者,兵弱国亡。”
要以五材选将:勇、智、仁、信、忠。将领必须与士卒同甘共苦:“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劳者皆息,将乃就寝。
这样才能打造出天下无敌的“父子之兵”,才能“战如风发,攻如河决”!
“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
要以各种人才组成七十二人的参谋机关,各有分工,各司其职。
用人要“崇礼而重禄——崇礼则智士至,重禄则义士死”,“万人必死,横行天下”。
执行军法则“杀贵大,而赏贵小”,法不阿贵,赏不遗细——军法面前,人人平等。
攻伐:“密察敌人之机,而速乘其利,复疾击其所不意。”
“变生于两阵之间,奇正发于无穷之源”,所以必须随机应变,要“见胜则起,不胜则止”。
“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莫过狐疑”。
“巧者一决而不犹豫,是以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
进攻要“赴之若惊,用之若狂;当之者破,近之者亡”。
具体的用兵方略、战法很多,什么山地战,泽地战,林地战,火地战;怎样用骑,用步,用车等等,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
武攻之外,尚有文伐十二法,确实比较阴损。
乃是用奉承、贿赂、收买、离间、利诱等手段促使敌人骄狂自大,耽于逸乐,上下离心,内外解体。什么:“淫之以色,啖之以利,养之以味,娱之以乐”等等等等,一句话:——“多方以误之。”
太公能预测,会望气,他说:“凡兴师动众,陈兵,天必见其云气,示之以安危,故胜败可逆知也。”
“凡攻城围邑,城之气色如死灰,城可屠;城之气出而北,城可克;城之气出而西,城可降。”
“三军齐整,金铎之声扬以清,鼙鼓之声宛以鸣,此得神明之助,大胜之徵也。”
——这种用兵境界早已超出了凡人,看起来《封神演义》的故事也并不都是空穴来风!
战胜之后,以道家无为之术,休兵养民:“天无为而成事,民无与而自富。”——千万不要瞎折腾。
姜尚最超前的地方,还是他的经济理论。
3
姜子牙的经济才能
他认为政治应该先于军事,而经济又应该先于政治。
衡量一个君主是不是合格,是不是优秀,最重要的指标就是看他能不能把人民生活提高上来——“故人君必从事于富,不富无以为仁。”
富国的关键在于“大农、大工、大商”——农工商并尊,谓之“三宝”。国无食不存,国无器不富,国无商不活,显而易见。
姜太公主张专业分工:“农一其乡则谷足,工一其乡则器足,商一其乡则货足”,要“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本末并举。
他为大周朝尤其是他亲自治理下的齐国,建立起了完备的经济制度,核心是——“九府圜法”。
什么叫“九府圜(yuán,钱币)法”?
《周官》的解释是:“泉府、大府、王府、内府、外府、天府、职内、职金、职币”为天子九府。其职能是用行政手段,令钱币与布帛实物不断流通,使之聚散适宜,既无积滞,也无匮乏,务期富国裕民。
简而言之,这是一种建立甚早的国家经济机关,实行着一种世界上可能是最早的财政货币政策。
这是不是跟“商人”学习的结果?我们不得而知。
《汉书·食货志》追述:太公为周立九府圜法,黄金方寸重一斤,钱圆函方(圜又有圆义,函乃内孔),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长四丈为匹。故货宝于金(以金为宝),利于刀(刀币收藏便利),流于泉(用钱来流通),布于布(用布分配),束于帛(用帛聚存)。——这些对金钱布帛的规格、形制、计量、比价的规定,大大方便了交换与流通。
太公要求敛散以时,轻重有节,平抑物价,调剂余缺。以开源节流来防止“上溢下漏”,从而保证了两周的经济繁荣。就国于齐之后,太公大力发展经济。
农业:田野辟,六畜旺,作物甚多,盛产禾麦。民人安居。
工业:多种工业发达,尤以冶铸和舟车制造著称(轮扁为齐巧匠)。
最值得一提的是:齐国的丝织业极其有名(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史称太公劝其女工,极其技巧而齐“冠带衣履天下”。后世汉人开辟丝绸之路,产品远销东南亚、印度、罗马帝国,其大部分丝织品依然出自齐地。
商业:天下人物归之,如水之就海,“繦(用绳子穿好的钱串)至而辐辏”,“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齐都临淄也成了六国中首屈一指的大都会,如今日之巴黎、纽约,为世人所艳羡。
齐国政治开明、经济发展、学术繁荣,很快就成了当时中国的经济最发达地区。
4
姜子牙的来历
几千年来,大周朝的开国军师姜子牙的身上都笼罩着一层迷雾,这位名高天下的历史人物显得神秘莫测——人耶?神耶?仙耶?佛耶?
翻烂了典籍,问遍了历代高人,答案终究是不得而知。
不是人家不知道,但是人家显然不想让你知道!
不知道怎么办?——乱猜、胡扯、瞎编呗!于是《封神演义》之类的神异小说也就出炉了。
现在我把姜子牙的真实身份告诉各位,免除诸君永久的迷惑。
此人是谁?——此人其实就是我曾经提起过的,真龙天子的四大文星之一——尊号“左群文星”。
这是天界的精英,当然也不是下来轮回的。
左龙下界,他的文星在正常情况下也得儿下界,第一号助手嘛。
他的政治、经济、军事才能,他的道术和左龙一样,实质上也是在天上时就已经学全了的。
到地球上跟人再学一遍,只能说是触发灵机。
他和左龙学的都是那种天界的“阳刚兵法”——所以两人一拍即合。
左龙和他的文星的兵法,都是天上给予的,这种兵法比较刚猛。
他每一次立国基本上用的都是这套兵法,比如历史上的牧野大战,平灭六国之战,五出祁山之战,唐太宗亲自指挥的几次战役,元末的鄱阳湖大战,北伐的部署,康乾打下一千三百五十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多次战争。
这种兵法最注重政治,注重民心。其次是练兵,打起来正兵为主,力求在主力会战中破敌。它比较直截,比较稳妥,花哨少些,适合创建庞大的帝国;缺点是有时会变得呆板。
在近代和现代的科学家们中间,这种情况同样相当普遍。像尼古拉·特斯拉那样得到即时输送的倒是极少数人——这种人若是多了起来,地球这个考场也就透明了,考试也就没法进行啦。
殷商时期,学道之人甚多,有点象我们中国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气功热的劲头。
姜尚从小就游历四方,好学深思,的确曾经学习道术(如一些书中所记),只是没有演义中所说那么富有戏剧性而已。
他的慧根极好,正气浩然,再加上上天的帮助,修到后来,已经能够灵魂离体,周游天际,能招天兵天将助战。
那是一个全民崇神的年代,朝廷和民间的许多大巫都有这种本领,没有人会感觉奇怪的。
“以太公之圣,建国本”,真可谓硕果累累!
太公既遇文王,则天下形势陡变,套用李太白的一句话,叫做:
鱼水一唔合,风云四海生。
来源:《真龙天子的第一次轮转——周武王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