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道”与“德”

《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上下两个部分,合称《道德经》。为什么将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经。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文/心画人生

“道”长久以来被解释为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中国人则喜欢说天道,天道是什么?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我们渐渐的明白天道包括宇宙之道与自然之道,既是道德经中的“道”。老子认为,道是不可以名状的,虽然知道它的存在,但是不知道到底要用什么方式来给它一个准确的定义,最终老子只能说“道”不可名状。近代物理学家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爱因斯坦发现了量子力学和相对论。这些理论无一不从最根本的理论上告诉了我们,我们的宇宙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的“道”也是可以量化描述的,随着物理学、数学理论、不确定性以及心理学等人类科学的发展,人们渐渐发现,老子所说的道不可以名状其实是可以描述的。只是描述这“道”的语言与我们平常的语言不同,比如用数学语言,用计算机计算概率等方式。我们渐渐发现宇宙是有规律可循的。

这样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在事物的深层会有这些万有引力等人类看不见摸不着的规律制约呢?为什么我们的宇宙之道到处都有条不紊的自然运行?为什么我们的宇宙真空中干净的竟然连人工合成都很难?既然有规律可循,这规律是自然诞生的吗?自然诞生的几率到底有多高呢?目前我们人类现实世界中,还没有看到自然能诞生出来的新物种,物种况且如此,更不要说宇宙统一的规律也是自然诞生的了。那这些规律究竟是谁制定的呢?也就是说“道”的真正来源是什么呢?

近代科学的不断探究,我们越来深刻的理解到宇宙的这些基本规律必定有生命进行规划,否则他是不可能如此的有条不紊。大胆猜想,再结合耶稣教及奉爱教等一系列宗教中的定义,很多宗教都认为生命是由原始的高级生物来制造的(除佛教等某些宗教外),我们的“道“应该是宇宙中的一位至尊主上帝道形式的展示。他规定了大自然的自然之道,也规定了我们的宇宙运转之道,还规定了我们的繁衍之道等等规律。科学家研究有上帝喜欢对称的,上帝喜欢有规律的。

那“道”究竟是什么呢?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道,比如宇宙的层次,天体如何运转自有需要遵循的“道”;人类社会该如何运行,也有需要遵循的“道”;人该如何做人,也有需要遵循的自然之“道”。总结起来,道即是世界各个层次中制约各个生物发展运行的自然规律,这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自然存在的,每个层次,或相关环境下不同的搭配都有不同的“道”要遵守。总之一句话,“道”讲的是自然界的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主体思想为约束的自然存在规律。

那“德”该如何解释呢?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一般从字形学出发。如果我们查询字源的话,可以发现,“德”这个字有三个意象组成:左边的双人旁指的是行走,部首的上半部分是一个眼睛和分岔路,下半部分是心。总体看来,“德”字表达了一个人行走在路上,用眼睛观察,用心思考的意象。从中可以看出,“德”字表达了人的某种观察、导航的能力。这个“德”的基本概念。

有的人解释德认为他是我们的一种能力,也有人认为是人的业力转化形成的“德”。首先,笔者认为“德”是针对所有物质生命而言的,除了人以外,其他的物种也是有“德”这一种属性,只是人的“德”属性更多样一些。

“德”并非儒家思想中的“仁义道德”,而是每个人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德”的概念更广泛一点不只是针对人,他针对整个家族、民族、国家群体的世界观、方法论;除了上面这些内容,“德”字还包含了人的能力,这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悟性,以及你积的德。说了这么多德字,可能大家有点晕,“德”字到底是针对哪些,他到底是什么含义。

“德”范围是针对整个宇宙中的物质生命实体来讲。

“德”到底是什么含义呢?千百年来众说纷纭,笔者在次总结了一下,“德”大体有以下几层含义:

一、“德”的物理属性。

即万物的属性,也叫“德行”。比如人应该具有的功能,猫应该具有的功能,汽车应该具有的功能。这个属性是上天赋予每个生命的原始德行,也是你之所以来到这个世界的缘由吧。这个属性与“道”互动,即“道”本初规定的每个生物体的本质属性。物理属性包括,物质的基本功能,汽车会跑,可以带人,这就是所有车的基本功能。

二、“德”的位置属性。

即自身位置德属性,也叫“德位”,如人虽然类似,但是每个人生下来的社会地位、命运即不同,所以有符合对应位置的德行。如生在帝王之家,就应该有帝王之家的德行,符合你的位置的举止何行为。

三、“德”的自身属性价值。

即存在价值德属性,也叫“德行”,这个属性与个人的行为相关,如某人喜欢做好人好事,那就叫“积德”;某人就是喜欢杀人放火,那就叫“缺德”。德行同时还可以指一个国家、民族、家族的德行,这是广义来说。

从上面“德”的3个属性来看,其中2个(“德性”、“德位”)都是上天赋予的,客观存在的,也是与“道”有关,即“道”在任何生命出生时规定的。而第3个属性“德行”,才是我们主观意识决定的。也即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决定了我们的“德行”,以及“德行”下带给人们的影响。如一个人“琴艺”很好,带给人们的就是美的享受;而一个人“脾气”很坏,带给人们的就是负面能量。但如果大家想在“德行”上面有很高的修养的话,就必须勤学苦练,或者是宽容大度,不随意任性。当你谦虚谨慎时,你会慢慢发现,自己的悟性不断的在提高。

古往今来,有德行的人大多悟性高一些,这是什么原因呢?宗教中讲,“德”非单指品德,能力,而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一种高能量的精微物质。用天眼在某个空间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但是各门各派对它的认识程度却有深有浅,“德”是一种奶白体物质,他与“业力”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所以有叫人积的行善的说法,当一个人身上的“德”比较多时,他的周身会围绕着奶白体的白色物质;当一个人身上德少业多时,他的周身会围绕着黑色的业力。“德”多的人往往更能感受到“道”的存在,也就是悟性会越高一些。当然也有人认为这是迷信,没有科学依据。但有一点大家可以观察到,在各行各业出类拔萃的人,大多都“德行”高。这个德的讲法,大家可以暂且当个小说来听。

《道德经》中的“道”和“德”两个字是不能分开割裂去考虑的。“道”是先天的规律,“德”是我们在“道”先天规律的规定下表现的能力。

符合天道赋予自身属性的行为就是“德性”,否则即为“不德”。

匹配天道赋予的位置,即是‘德配其位“。否则即可“不在其位”,即“德不配位”。人的位置在哪里?在“中”,允执其中。

发挥天道赋予自身的价值,即是“德行”,否则就是“不德”。

天道运行,赋予万物生命,赋予万物之“德”,实际上是维持着一种微妙的脆弱的平衡,而周而复始的循环永恒。一旦,你有意识,有为,破坏了万物之“德”(包括自身属性、位置、存在价值),就是不讲道德,违背道德,必然降临灾祸。所以人应该在遵循自然规则的情况下行动,最终形成习惯,天人合一,即达到孔子的,七十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道”解决了“天人合一”的内在规律“无”的逻辑,即老子所说的无为,其实是遵循天道,无为并不是真无为,而是遵循天道的无为。

“德”解决了“天人合一”的外在的“有”的逻辑。即我们的活动应该在遵循天道的规律下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取得最大的个人“德行”。

“道”与“德”是内外两面,无和有是合二为一的,道既是德,德也即是道,道与德大一统的逻辑形成闭环。

备注:本文是笔者学习《道德经》的开篇笔记,历史上解读《道德经》的笔记比比皆是,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发展,我们人类宏观上飞出了地球,看到了宇宙;微观上看到了组织细胞,原子等的微观世界,我们的价值观有了新的变化,在解读《道德经》时则有新的体会。在此谢谢崔师的解读和知乎上解读《道德经》的网友们,是你们在我没有灵感时给了我灵感,写的不好请大家多多拍砖,在此,我先抛砖引玉了。

版权说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责任编辑:小牛探花。若有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处理。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上一篇 2021年3月25日 下午10:04
下一篇 2021年4月1日 下午10: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