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黛》导读

《黛黛》是一篇意识流的小说,主人公名字取林黛玉的“黛”,再加上我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名字里点多的人眼泪就多,所以黛黛这个名字也算是有典故,有寓意。

文/宝贝禾

黛黛这个人物的设计,或者说给她定的调就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觉醒者”,演化到文字里、场景中,她的身份背景就变成了上帝的眼泪,她灵魂深处藏着三颗眼泪凝成舍利子。

我记得前些年我看到一篇意识流小说,忽然灵光一闪,一个念头冒出来:为什么不写个关于灵魂觉醒的意识流小说呢?

这是写《黛黛》的初衷。

《黛黛》分三个部分,每一部分分配了一颗舍利子,整体由一条大线牵引,讲述的是主人公黛黛不断和自己重逢(觉醒)的故事。

巴比伦奇幻夜》里那个抱着芦苇的女人,《红尘小镇》里的尘埃,《雪山明月》里的明月其实都是黛黛自己,分别是她的报身(前生)和法身。

《巴比伦奇幻夜》

巴比伦的故事非常的简单:传说有那么一个无神论(与上帝为敌)国家即将覆灭,人口问题已经把这个国家逼上绝路,国中精英寡廉鲜耻、国民醉生梦死。上帝仁慈,派黛黛来到这个国家进行改良,改良以失败告终。

详细来说《巴比伦奇幻夜》是用预言、梦境、诗歌写成的。在写作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特别有趣的事情,那个向国王康咆哮的骑狮子的非洲黑女在我的表达里是个驯兽师,但其实是某位女神,之所以那样表达是因为巴比伦是个不相信神明且与众神为敌的国度,我写这位女神,完全是想开个玩笑,本来想正式成文的时候删掉,但成文的时候怎么也删不掉了。

黛黛在巴比伦地位尊贵,是王族的一份子,深受臣民的爱戴——读者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不能理解,作者有些白莲花有些小绿茶,但是我想表达的意思是巴比伦很久没出生过婴儿(也在警示人口问题),公主的王冠上落满了灰尘(就连国王也没有子女),这个背景下黛黛最为一个全新的人来到巴比伦,稀罕得就像巴比伦的独生女,臣民免不了欣喜若狂、热情高涨!

黛黛不可避免的膨胀了,她生活奢侈,喜华服,荣华富贵让她变得很幼稚,她甚至不可一世跟导师玛吉说自己在“权力和眼泪之间游刃有余”。凭心而论,如果她不在巴比伦暗夜醒来,她会幸福的过完一生,如果我是主宰她命运的主人,我也希望她像白莲花一样活下去,即便像人人唾骂的曲婉婷。

可命运没有给她这样的选择,她在加冕仪式上听到关于自己的流言,又在暗夜醒来窥见了真正的巴比伦。

关于巴比伦的白天和黑夜,有句话说的很准确:所有人在醒着的时候都是置身于同一个世界,但在睡着后,却都置身在自己的世界(普卢塔克)。

巴比伦人没见过傍晚和黎明,是说他们对生死轮回的概念是模糊的,典型的无神社会。

黛黛两次进入暗夜之城,第一次是偶然,巨星洋告诉她的故事令人毛骨悚然,我不忍心重复一遍,我想表达或者说我预言的是现实生活,人口暴跌,情欲泛滥,针对婚姻的犯罪已经把巴比伦的罪恶燃到了沸点!!(想想今年爆出来的恶性杀妻案件)

所有的事都在提醒她陷入一场惊天骗局,两股神秘力量在左右她的生命:在国王(权贵)、公爵(精英、公知)的认知里,他们都知晓黛黛是神明的使者(都知道“巴比伦”大难将至),是巴比伦无罪的象征(必须改良体制),所以他们宠爱黛黛,期望以此和神明和解,和解的目的是维持现状!而另外一股力量同样说明黛黛的使命重大,前文出现的驯兽师对国王的警告,和暗夜里流传的流言,都直白的说明黛黛将代表众神给比伦最后一次机会!可以说黛黛对于国王和老百姓的意义是不同的,对于国王她代表岁月静好;对于暗夜之城里的老百姓,她是重生的神明,会带领他们走向黎明。至于白天里那些巴比伦那些疯狂爱着巴比伦,对国王无比拥戴的“正能量”百姓根本不值一提!

第一次进入暗夜之城的黛黛对国王是有感情的,她对巨星洋摆架子、拿官腔,对他的话半信半疑,回到王宫后她就病了,在外人看来她昏迷不醒,但实际上她第一次与自己相见,她看见她自己,抱着芦苇在海边漫步!

病愈后的黛黛神性苏醒,对巴比伦百姓的悲悯使她郁郁寡欢,国王告诉她要时刻保持微笑,哪怕她心如刀绞——带上面具生活是巴比伦百姓的特征。她和国王在暗夜之城里的对峙,国王显出实体,他已经魔化,试图以语言的方式敲打黛黛,不要使他的臣民苏醒(巴比伦百姓)。

第二次进入暗夜之城,黛黛已经长大了,她浑身释放着神明的悲悯和公主的威严。

“她的时空是一个战场,在那里正义和邪恶同归于尽”——这一句是说她身上背着上帝的烈怒。

巨星洋递给黛黛一封信,是千年前的羔羊给她的,信里是段真实的预言:大水会先淹没魔鬼的峡谷,然后淹没巴比伦,最后直到珠穆朗玛——这个预言是真实的!我写黛黛是在两年前,那时谁会料到“魔鬼的峡谷”是先于“巴比伦”出事呢!

信,统共出现了两次。除去这次,还有一次是康寄信给黛黛——这些都只是化用“因信而来”,没有别的意思。

“血色黎明”出现后,巨星洋和一大帮人载歌载舞,仿佛在歌唱自己的死亡。他们浑身伤痕累累,衣衫褴褛,公主黛黛想拥抱她的子民,可她的子民却对她敬而远之!

她流下第一滴眼泪,她灵魂里三颗舍利子流出了一颗,上帝之泪使所有人发生了改变:“温度升高”他们感受到了温暖,痛让他们感到了心跳,感觉到了自己存在。但巨星洋告诉她,一切都是徒劳的。世上的事大多也都是如此,神的悲悯仁慈在金钱至上的无神社会纯属自作多情。

我完全不想为巴比伦流眼泪,黛黛公主身后有一对翅膀,一手提着宝剑一手拿着玫瑰,这个场景和血色黎明的场景是多年前我梦中的景象,血色黎明是全景还原,有翅膀的黛黛是原景基础上做了改变,梦里的原景是小天使拿着宝剑和玫瑰。

我将其中一个梦写成诗《骑独角兽的女神》(名字大概是这个),写诗的时间是在2019年,诗里有一句“瘟疫在城市里漫延”,梦里很明确的显示要结束灾祸就要牺牲一些人,我根本不愿意牺牲品德高尚的人换来平庸的人一丝生机,哪怕是忏悔改过,但在这里我的主观意愿落了下风,上天或者是造物之主要给巴比伦一次机会,让巴比伦的臣民从亢奋的爱国情绪中解脱,感受到人的温度和心跳,让自己活的像个人!

这个机会就是黛黛公主的政变,这场政变以失败告终,她在暗夜整顿军队,蓄势待发。结果走漏风声,国王先发制人——这一段是侧写,以巴比伦百姓的梦挑破黛黛政变的事实,并且百姓的态度耐人寻味,他们居然在等死!这时的黛黛当然不能像平时一样,她说的话模棱两可,她说之前她还是巴比伦的公主,只因为一场梦境她就成了乱臣贼子!这话让人闹不清楚她到底发动政变了没有。

政变失败,以国王康为代表的权贵阶层要烧死黛黛,让黛黛成为“羔羊”般的祭品。

我写到这的时候新冠在武汉爆发,我翻来覆去想了很久:如果耶稣再来,祂是否会再一次上十字架?我想祂会,但我不会,我要让巴比伦成为黛黛的祭品,让高尚的人活着让披着人皮的兽死去,于是我笔下的黛黛开始流亡,她彻底变成乞丐——这里我没有任何外力的干扰,是全文中唯一一个真空地带,也许是上天的仁慈,上天让我自己做选择,选择延长“巴比伦”的寿命,还是彻底终结?

那一刻,笔重千金!

黛黛也必须在预言和现实中做出选择!黛黛选择了相信大海会将巴比伦毁于一旦的预言,她在巴比伦街头唱歌诅咒巴比伦,周围人捧腹大笑,不知死之将至。写到这我同样犹豫了很久,毕竟让巴比伦彻底消亡就意味着所有人都得死,那将是黛黛不能承受之重!正式落笔时,黛黛排山倒海般的感情,面对爱过她和她爱国的巴比伦,爱过她和她爱过的臣民,爱过她又要杀掉她的国王父亲,所有人对她的欺骗、鄙夷、抛弃、视若无睹使她的情绪崩溃,以致癫狂,一首歌唱的如杜鹃啼血,看客却因走调的歌声捧腹大笑,她的癫狂达到顶点,也跟着看客狂笑不止!

巴比伦公主黛黛成了疯子、乞丐。有些读者不太能接受这样的转变,我写到这时也很难,借卫兵之口叹息“当公主不好吗,做乞丐是为什么呢”?

黛黛逃出巴比伦,象征巴比伦失去了最后的机会。黛黛逃生的船上放着几枝芦苇,她觉得似曾相识,是黛黛第一次和自己相遇。和凡人一样,她在这个时候看见自性是偶然的。

巴比伦公主黛黛的故事就此宣告结束。在《雪山明月》里简单的交待了巴比伦的结局,里面说国王变成草,巨星洋变成鸟,这是化了佛经里的的一句话,有史以来,所有的生灵都是我们的亲人。

《红尘小镇》

红尘小镇是我最先写又最后完成的章节,它简述了平凡人的一生,在生老病死中感受人生的无常。

这个章节的故事性不是很强,所以我尽量描写有诗意。

水月观音的旷野里,黛黛和子夫的初见,我回头读的时候想起张爱玲的那句“在时光无涯的旷野里”……毫无疑问,爱情和婚姻拯救了绝境中的黛黛!

红尘人间,瑶山仙境。瑶山、红尘互为参照,红尘中一切匆匆,但瑶山时间特别慢,慢得两个年岁相同的人外面天差地别,黛黛五十多岁,而尘埃看起来只有十五岁。

红尘小镇的三大特点:一小镇居民爱结婚,二时间过的快,三都会死在时间的缝隙——我只是将平常事写的很玄,我们只要回头想一想,就能明了:太多人的一生里只有结婚才算是乐事;死又都是突然而至,总而言之:滚滚红尘,诸行无常。

“滚滚红尘,诸行无常”正是《红尘小镇》的主旨,在红尘里,黛黛渡过了普通人的一生,到子夫消失时,她已经是个中老年人了,她在瑶山上流出了第二颗舍利子,这一颗舍利子促成了尘埃的圆寂。

本来我想让黛黛在子夫消失的时候大哭一场,但见证尘埃圆寂好像更震撼,我在这两个场景里反复横跳,最终选择了尘埃圆寂。毕竟黛黛的眼泪有着特殊的意义,眼泪代表忏悔,改过,焕然一新,上通神明。

黛黛在瑶山上忽然记起亘古以前的事——这世上有很多修行人,机缘巧合之下忽然想起前世,那感觉跟想起昨天的事一样。她想起尘埃,代表她开悟了,但开悟并不代表能安住。所以在黛黛对尘埃很抗拒、很生分。尘埃的完全是个小孩子性格,她主动和黛黛打招呼,为黛黛开释黛黛遇到的每一件事,尘埃的每一句话都隐含着对红尘的悲悯(黛黛对人生的感悟)。

红尘的生活让黛黛变得俗气起来,或者说她过够了刀光剑影的宫廷生活,现在只想过简简单单的生活直到死亡降临,所以尘埃却让她寻找自己的家乡的话,她并没有放在心上。

子夫的离去,尘埃的圆寂,里昂的消失一次次冲击着黛黛的心理防线,她终于在一个红霞满天的傍晚离开红尘。

那个红霞满天的傍晚频频出现在今年夏秋,我真没想到那样的傍晚比我写的还要壮阔,因此胡诌了一首诗:

近秋黄花懒,教风往来频

禾观秋水中,却做临江吟

将夜红霞晚,远山日暮希

禾行高山上,歌与浮云平

我行山水行,色与祥云邻

黄花与红霞,恰与晚妆同

风平我亦平,绛衣染松阴

我凌万里云,空里莫追寻

《雪山明月》

雪山并非指真正的雪山,而是人的身体,十二重楼,心湖都意在挑明雪山是黛黛实修的过程!

当然这并不重要。到雪屋居住的黛黛已经成了半神人,但她自己毫无察觉,还深深的陷在痛苦之中。

这个章节的黛黛性格发生了变化,不像公主黛黛会故作镇定,大方优雅;也不像人妻黛黛的自甘平凡。雪山上的黛黛高兴的时候手舞足蹈,觉得丢面的时候回去讨回面子。

她和喇嘛丹的星海重逢在我意料之外,他们的感情很微妙。喇嘛丹到底是谁,是上帝?是她前生的爱人?还是她的导师?他们前生发生过什么故事,我不能给出确定的答案!喇嘛丹一句“白发如新,倾盖如故”包含着他对黛黛的感情,我写到这时和黛黛一样是懵圈的。他在雪地里最后看向黛黛的那一眼是我的梦境,这是个非常大的事情。(大过所有意象,所有世间的预言),时机一到,我会郑而重之的读者坦露。

黛黛的生世之迷也彻底揭开,她是上帝的眼泪(有没有想到林黛玉),因为一个诗人的愿出生在了雪山(趁愿而来),离开雪山后她就将她自己的出生忘了。一次次出生,一次次遗忘,其实都是轮回,从与至尊分离,轮回成半神(雪山出生),天人福尽轮回成人(奥地利、巴比伦、红尘),最终又踏上回家的路(回到雪山)。

写到这里我也恍然大悟,黛黛看似是个优雅而孤独的人,孤独伴随着她的一生。实际上她受到了重重保护,奥地利的流浪汉,巴比伦的玛吉、驯兽师、千年前的羔羊、船员巴图、雪山上的牧羊人、喇嘛丹都在为她的生命保驾护航。

最终,她果然如预言中的那样到达了绝高之境,与法身明月相见。明月常常被用来比喻人的自性!黛黛和明月相见后,流出了第三颗舍利子!我写到这里时,也泪流满面,那种感情根本不能言表。

至此,她已经完成她的使命,三颗舍利子、上帝之泪:一颗给了众生,一颗给了自己,一颗奉献给神明。如果说林黛玉是在用眼泪偿还贾宝玉的浇灌之情,那么,黛黛就是用眼泪偿还神明的悲悯!

那时的世界已经天翻地覆,大海淹没巴比伦,直到珠穆朗玛,洪水褪去后,新人类在新大陆载歌载舞。

珠峰一面是中国一面是印度,这也是我写印度男人哈里的原因,玛吉和哈里在人群里载歌载舞,是歌颂黛黛的新生,还是歌颂新大陆,还是歌颂诗歌?

就让历史给我们答案吧!

最后,向所有出现在《黛黛》里的神明致顶礼!

黛黛·巴比伦奇幻夜

黛黛·红尘小镇

黛黛·雪山明月

(完)

版权说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责任编辑:小牛探花。若有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处理。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上一篇 2021年12月6日 下午2:23
下一篇 2022年1月8日 下午4:3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