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故乡羊肉最盛。吃的人多,卖的人也多。和牛肉面一样,做羊肉大多都是回民,而且每家的配料都的保密的。
不久前我一个亲戚家中有红事,特请来一个做羊肉的师傅,我母亲欲套出做羊羔肉的配料,不料师傅是个老手,于是多了许多迂回攻伐,谈笑间过招无数,最后还是墙橹灰飞烟灭——但有什么关系呢,满大街的羊肉馆子。
若将牛肉面比作异族美女,我家乡的羊肉就称得上异族的公主,强悍、高慢。《舌尖上的中国》里收录我家乡的羊肉,他们是从羊的出生讲起,系统的阐述我家乡羊肉出众的缘由。但作为一个家乡的食客,因为从来就有,我反而知道的不多。
我吃羊肉,不拘手抓、爆炒、烧烤、碗蒸……都喜欢。若非要说个道道,还是爆炒更好,肉块随意组合,粉条错落其间,蒜苗轻轻点缀。恰似一方风土人情,山高水低,闲花野草,亘古就在,什么山月不解心里事,大河东去的,都是矫情的干活!本来就是么,何必非要在一个三百六十五天,有三百六十六天刮风扬沙子的地方说什么绿了芭蕉,红了樱桃,人比黄花瘦呢?那种纤细的感伤,那些绿了的,红了的,黄了的玲珑心肠不属于我们西北人。尽管古往今来,江南塞外的我们同样感慨时光匆匆,可芸芸众生里谁又知巨轮几时倾,还不如放开心怀,放了那些用来寄托情思的山山水水,呼朋唤友,青春做伴,羊肉白酒!
如果您是位女性,初初来到我们大西北,要品一品我家乡的羊肉,我还是建议您找几个男性陪坐比较好,这样就能理直气壮的多点几斤。唉,人世间多少遗事:赏菊花无酒,吃鲤鱼多刺,看红颜容易老,叹羊肉不禁炒啊!
行了吧,就这样吧。
若要再感叹人生,我就不免入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迷局啦!且我没有给故乡的羊肉作传的打算,那种事非苏东坡那样的大才、老饕不可。
我顶多算是雪下抽柴的小妇人,经历过的人生大事,无非就是结婚生子,青春不在,神衰力弱,元气大损。每天都中气十足,气血两旺便是我如今最大的心愿。
羊肉性平、温补,《红楼梦》中贾母言其为老年人的药。评价这味药,不必从小羊的出生说起,那之后它的羊生会让人叹息,进而愧悔不已,毫无食欲。
我曾在关于穆斯林纪录片里看到一幕场景,云南某清真大寺清早开门,信众虔诚礼拜,纯白的颜色晕开一大片,颂经的声音被调到最大,当时我想,他们在对真主说什么呢?是在感叹曾经生活的苦难,还是对将来生活的憧憬?亦或是忏悔人类亘古以来对其他生灵不得已的冒犯?那一刻我异常激动,想冲进那一群人中大喊:请为那些小羊祈祷吧,愿真主垂怜它们的灵魂!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