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中国一年一度的“中元节”,佛教中称为“盂兰节”,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
相传到了这一天,阎罗王就会打开地狱之门“鬼门关”,让关押的鬼类出来自由活动,直至七月结束才回归地府。
民间盛行在这段时间对死去的亲人进行拜祭招魂,烧冥钱元宝,纸衣蜡烛,放河灯,做法事,以祈求祖宗保佑,消灾增福,或超度亡魂,化解怨气。
起源
上古起源
上古时期,中元节所在地孟秋月,天子以新收成的五谷,进献于宗庙,称为“尝新”、“秋尝”、“荐新”,以报答神鬼与祖先的荫佑。
而随着道教和佛教的兴盛,中元节逐渐发展成了一个祭祀、超度、施食孤魂野鬼的节日。
道教的由来和传说
在我国传统习俗中,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庆元宵;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称下元节,也称为寒食节,纪念贤人。
在道教中,有天官、地官、水官,上元是天官赐福日,中元为地官赦罪日,下元为水官解厄日。
传说中,地官是掌管地狱之门的人,七月十五是地官的生辰,道教称这天为“中元”。所以这天,地官会打开地狱之门。
即中元节是地狱开门之日,已故的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
民间会在今天祭祖、上坟、以及点荷灯为亡者照亮回家之路,同时要设道场,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
中元节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是中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
“盂兰节”的来历
图/目犍连救母
在佛教中,“中元节”被称为“盂兰盆节”,又叫“孝节”或“报恩节”,起源于《佛说盂兰盆经》。
什么是“盂兰盆”?
“盂兰”是梵语Avalambana翻译,意思是“倒悬”。
什么是“倒悬”?
就是头在下,脚用绳子吊在上面,全身倒过来,这是非常痛苦的。这其实是一种比喻,比喻饿鬼道的众生,非常的苦。
“盆”,是指放供品的容器。
“盂兰盆”的意思是,用盆子装好种种供品供养三宝圣贤,十方僧众,以此功德,能够救脱已逝父母和六亲眷属的倒悬之苦。
《佛说盂兰盆经》讲述了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目犍连尊者,拯救亡母出地狱的事。
目犍连的母亲青提夫人,家中甚富,然而吝啬贪婪,儿子却极有道心且孝顺。其母趁儿子外出时,天天宰杀牲畜,大肆烹嚼,无念子心,更从不修善。其母死后随业力牵引,坠入了饿鬼道。
目犍连尊者“神通第一”,成道之后观见母亲所受种种苦,心中十分悲痛。于是,他以神通力运饭给其母,不料刚进嘴便化为火炭。
目犍连无计可施,悲痛万分,跪求佛陀超拔救渡。
佛陀教目犍连于七月十五日建“盂兰盆会”,借十方僧众之力让母吃饱。目犍连依佛嘱托,广设方便,于七月十五设盂兰盆,供养十方僧众,以超度亡人。
目犍连母亲最终得以吃饱,转入人世,生变为狗,又诵了七天七夜的经,终使他母亲脱离狗身,进入天堂。
所以,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祭祖,为亡人扎纸船、上供果、烧纸钱衣物,这就是“盂兰盆节”的来历。
节日活动
中元普渡
中元节,不少人会在旧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三十日之间,以酒肉、糖饼、水果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顺利。
据说七月半恰逢夏秋交替,此时恰恰是天地阴阳交替的节点,阳气盛极而衰,阴气显现,在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放出鬼魂,所以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后世亦有说法认为,整个农历七月都应当是“鬼节”,阎王于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把鬼放出来到阳间觅食,享受人们的供祭,七月最后一天,重关鬼门,群鬼又得返回阴间。
祭祖
民间相信,祖先会在七月半返回家中探望子孙,所以需要祭祖。这种祭祖行为是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的传统伦理的一种体现,是一种感德祖先文化传统。
烧纸
据传说,阳间的纸就是阴间的钱,人们烧纸就是给亡故的先辈亲人送钱。通常上坟烧纸时人们会留下几张,到十字路口焚烧,其目的是给无家可归的野鬼一些施舍,它们就不会再去抢劫送给其祖先的钱了。
祭祀土地
七月半,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
祈丰收
七月半施祭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河灯度孤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目的是普渡与祈祷。
节日禁忌
1、床头不要挂风铃;
2、不要夜游,尽量早日回家;
3、非特定场合烧冥纸;
4、忌偷吃祭品,这些是属於鬼魂的食物。
5、忌乱踩冥纸,冥纸是献给鬼魂的祭品忌乱踩。
节日意义
七月十五也是中国传统祭祖节日之一,是一种文化信仰,体现了“慎终追远”的思想,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我们也要知道,扎纸船、烧纸钱只能让“饿鬼道”的众生得到方便,而“鬼道”并不是好去处,而这些只是小的利益。
一个人能在社会中造福、服务众生,多积累功德,就能让亲人和自己早脱轮回之苦,这是更大的利益和好处。
相关阅读: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