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炼界有动功静功互相搭配练习,动静协同的说法。
“静功”,指的是外静而内动(当然,也有的要求内外皆静,即所谓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肢体不做任何动作,采取坐、卧、站等外在形体上静止的姿势,以锻炼体内精、气、神为重点的功法,以加强体内脏腑的自我调节和气血的充盈,故被称之为“内功”或“静功”。
“动功”,指的是外动而内静,如常见的五禽戏、八段锦、易筋功、太极拳等。动功主要锻炼人体的四肢、百骸更加柔韧、具有张力,促使肌体健壮、健康等。需要指出的是:在道教的养生锻炼方式方法中,多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即动静结合、刚柔相济。亦即外动而内静或外静而内动的“动、静”相宜修炼之法。
为什么要动静结合呢?
就笔者的感悟,一个人要想修炼,首先身体要好,肌肉要柔软,有能量和力量,试问硬邦邦的身体如何修炼。这时我们需要“动功”,动中取静,将身体的四肢肌肉,脉络练柔软通畅,以滋养我们的五脏六腑。也许有些人会说我的四肢都很有力量,为什么还需要练。笔者练瑜伽(每周练3 - 5次以上),3年有余,由于我的身体不好,开始的时候膝盖后方需要拉伸蹬直,可我就是找不到感觉,只觉得膝盖蹬不直,直是什么感觉都找不到。直到最近,膝盖终于找到了蹬直的效果。试想一个瘫痪多年的患者去让他感觉下肢肌肉,他肯定是感觉不到的。所以练习动功也是让我们找到对身体每块肌肉的控制和知觉,更准确的是通过练习中力量和能量的流动,将自己全身经脉打通,能量流动起来,再找回对身体的知觉。所以从这点说,动功并不是多么激烈的运动,当你去激烈运动时,你的意识已经无法去觉知身上的每块肌肉了,动功的动是适当的动。通过动与呼吸的配合来滋养我们的肌肉、骨骼与内脏。
那为什么又要练习“静功”呢?“
“静功”的说法很多,很多人认为静功就是打坐,高级一点的是打坐时看到什么幻想之类。当然笔者确实没有这个本领,也就无法说幻想是对是错,但打坐的首要目的是让自己身心放松,肌肉放松,放松下来的状态下你去感知自己放松下来的每块肌肉,五脏六腑。人们现在的生活,压力大,节奏快,很多人的身心都很难放松。拿笔者来说,站到那里一看就是肩膀不放松,长时间下来,人们已经不知道放松的状态下是个什么样子,这时就需要静功。所以很多静功告诉你练习静功要什么都不想,其实就是让人身心放松,恢复我们婴儿出生时的感觉。在放松的状态下,感知自己身心的每块肌肉,有意识的让自己的每块肌肉慢慢放松,慢慢的进入虚无状态。有很多中医,通过打坐感知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而恢复了自己很多的先天功能。当他给人看病时,病人一来就能感知到病人的气场,这就是感知能力的提高。据说张仲景就是在打坐时看到了自己的经脉运行,写下来经脉运行图。古人说的看到,我们无从考究如何去看到,也许他所说的看到就是感知到了也未尝可知。
《庄子》一书,对静功的概况有“心斋”与“坐忘”。
静功,顾名思义,着重在一个“静”字上,它要求练功者在练功过程中肢体不运动,身体始终保持一个相对固定的体势。《庄子》中的“心斋”、“坐忘”,就是现在讲的静功。《庄子》静功的特点是,着重于意念的锻炼,对于呼吸任其自然,不着著,不勉强。
《庄子人间世》:
“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从这段论述中,我们可以把“心斋”概括为“一”、“听”、“止”、“虚”四个字,也就是“心斋”的四个阶段。
“一”是“心”的第一步,要求意念专一,不为杂念所困扰,逐步使思想安稳下来;“听”,进一步将意念集中于耳根,注意倾听鼻中出入的气息,虽然可能听不到呼吸声,但一定要去听,并逐步从用“耳”听转到用“心”听,用意念去体察和感知呼吸之气和体内气机的变化;“止”,随着功夫加深,便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此时,心不再去听,气也不再被听,也就是止听,止念,意随于息,息依于意,意与气已混然成为一体,即气功术语中“意气合一”阶段;“虚”,意气合一后,不再用意念体察,此时心归于虚寂,自我与万物融为一体,渐入混沌,达到一种空明清静的境界,道家称之为“虚”。
所谓“心斋”,就是心志专一,凝神于气,意气合一,最后进入“虚”的境界。这就是著名的的“心斋听息法”,也叫“庄子听息法”。进入“虚”的境界,重要的特征是感觉不到自我的存在。
《庄子人间世》:
“颜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实有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谓虚乎?’夫子曰:‘尽矣’”。”
颜回说,当我尚未得悟时,总能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我还是我;当得其悟性之后,我就和外物融为一体,感觉不到自我的存在了,这就是“虚”。
“坐忘”是与“心斋”不同的另一种諍功。
《庄子大宗师》:
“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坐忘”与“心斋”不同,不要求听息,一开始就要进入一个较高境界,要排除一切干扰,摆脱一切欲望,目无所视,耳无所闻,忘掉一切,甚至仁义、礼乐这些重要的东西,最后连自我都忘掉,这样便会通体光明,空无一物,达到“虚”的境界。“坐忘”同时耍求静坐,肢体放松。
《庄子齐物论》举例说: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答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答: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隐机面坐”即倚几案而坐,是对静坐姿势的要求,“心如槁木”、“心如死灰”形象地描述了南郭子綦“坐忘”以后,外表所见到的状态。静功是外静内动的功法,在外看起来似乎“形同槁木”,在内则气机的运转生生不息,这正是静功妙不可言之处。
“心斋”、“坐忘”不单是道家修养的方法,也是气功养生的重要方法。《庄子在宥》篇云:“至道之深,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
这里所言的“道”就是气功养生之道,大概意思是说,养生理论虽然很深奥,但做起来无非是按照“心斋”“坐忘”的要求,保持清静,神形内守,形不外劳,心无外虑,目不外视,耳不外听,忘掉外物和自我,进入一种超然的虚静境界,人才能长寿。
看了上面庄子书中的描述,也许大家觉得静功很难,其实不难。最简单的就是先打坐,打坐不必要非要盘全莲花,也可以散盘。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全莲花的。散盘后,可以静静的将双手在小腹处结印,也可将双手放于膝盖进行莲花指结印。如果安静不下来,可以听奎师那等轻音乐,同时打开计时软件,我的计时软件是半小时提醒一次。这时可注意观察自己的呼吸,慢慢的观察自己紧张的地方,有意识的告诉自己放松放松。慢慢的你会发现肌肉是有灵性的,如果你的意识放松,肌肉自己本身就知道如何回到放松的状态。慢慢的练习全身放松,当你很容易就能全身放松,脑袋虚空后大概就渐渐进入了太虚状态了。
今天的讲解就到此,希望大家都能练起来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