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xīn jīng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 三藏法师 玄奘 译

guān zì zài pú sà,xíng shēn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shí,zhào jiàn wǔ yùn jiē kōng,dù yī qiē kǔ è。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shè lì zǐ,sè bù yì kōng,kōng bù yì sè,sè jí shì kōng,kōng jí shì sè。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shòu xiǎng xíng shí,yì fù rú shì。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shè lì zǐ, shì zhū fǎ kōng xiāng,bù shēng bù miè,bù gòu bù jìng,bù zēng bù jiǎn。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shì gù kōng zhōng wú sè,wú shòu xiǎng xíng shí,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wú yǎn ěr bí shé shēn yì,wú sè shēng xiāng wèi chù fǎ,wú yǎn jiè,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

nǎi zhì wú yì shí jiè,wú wú míng,yì wú wú míng jìn,
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nǎi zhì wú lǎo sǐ,yì wú lǎo sǐ jìn。
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wú kǔ jí miè dào,wú zhì yì wú dé,yǐ wú suǒ dé gù。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pú tí sà duǒ,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xīn wú guà ài。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wú guà ài gù,wú yǒu kǒng bù,yuǎn lí diān dǎo mèng xiǎng,jiū jìng niè pán。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sān shì zhū fó,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dé ā nòu duō luó sān miǎo sān pú tí。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gù zh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shì dà shén zhòu,shì dà míng zhòu,shì wú shàng zhòu,shì wú děng děng zhòu。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néng chú yī qiē kǔ,zhēn shí bù xū。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gù shuō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zhòu,jí shuō zhòu yuē: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jiē dì jiē dì,bō luó jiē dì,bō luó sēng jiē dì,pú tí sà pó hē。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译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是梵文,是指了脱生死的“大智慧”。为什么没有直接翻译?因为世人认为聪明就是智慧,般若是一种完全由心性流露出来的、真实的、纯净无染的大智慧。

“波罗蜜多”是梵语,意思是到彼岸。

“心”指人的心性内在,指真实的自己。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指通过大智慧观照自己真实的心性,从而到达彼岸的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照内在自性、宇宙一切的菩萨(也观世音菩萨,一个人在未来能观照内在自性、宇宙一切,未来也能够被称为“观自在”、“观世音”),深入修行般若波罗蜜多经时,知道色、受、想、行、识五蕴(构成宇宙的五种物质)是空的,会化解一切苦难灾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佛说,舍利子啊(佛陀弟子),色相(眼睛看到的)与空没有差别,空跟色相也没有差别,色相就是空,空就是色相。

其他四蕴:受、想、行、识也是一样的。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舍利子啊,一切法是空的,既不会产生,也不会消亡;既不是污秽,也不是干净的;既不增多,也不减少。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所以,宇宙的空相中是没有色相的,也没有受、想、行、识四蕴;既没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没有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没有眼睛所能看到的边界,没有心灵所能感受的边界。

没有不能明晰的,也没有不能明晰的终点,直到没有老死,也没有老死的终点。没有苦、集、灭、道四谛,没有使人觉悟的智慧,也就谈不上得到这种智慧。

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谛”即真谛、真理的意思)

苦谛:苦即三界轮回生死苦恼,有三苦和八苦两种说法;

三苦

从其逆缘苦恼,正受苦时,从苦生苦,名苦苦;

从其顺缘,安乐离坏时而生苦恼,名坏苦;

生老病死刹那变异,而生苦恼,名行苦。

八苦

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和五阴炽盛。其中,生老病死是身体的苦,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是心理的苦,五阴炽盛是身心皆苦。

外有寒热饥渴等苦恼之身苦,内有烦恼之心苦,所有诸苦皆归苦谛所摄。

集谛

“集”是“招聚”的意思,烦恼业能集起三界六道生死之苦,故名为集。是关于世间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

灭谛

又名尽谛,“灭”是灭二十五有,寂灭涅槃,尽三界结业烦恼,永无生死患累,指涅槃寂灭。

道谛

“道”谓修戒定慧通向涅槃之道,道能通义,证涅槃之正道,此道能通往涅槃。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

正是因为一无所得,才会觉悟,正是依照般若波罗蜜多经修行的原因,所以内心没有挂碍;由于内心没有挂碍,不会心生恐惧怖畏,所以远离颠倒梦想,最后圆满到达彼岸。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不论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经观照和修行的缘故,都能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最高智慧觉悟。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语,是无上正等正觉,菩提是最上,菩提是最平等,菩提是最真,故又称为无上正真之道。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所以明白了般若波罗蜜多经,是大神咒(神力最大,能度众生成佛),是大明咒(能破除众生的无明烦恼),是无上咒(一切诸法最高智慧,般若最上,更无有上),是无等等咒(般若是佛母,出生一切佛,无一法能与她相等),能够除尽一切苦,是真实不虚的。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所以,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咒语是:

去啊,去啊,

到彼岸去啊,

大众到彼岸去啊,

迅速成就证菩提。

编者注:

据南怀瑾老师讲述,唐太宗时期有一位国师名玄奘,俗家姓陈,十二岁出家,遍读一切经典后,对当时佛经中的说法疑惑很多,想到印度取经。后来在四川成都的寺庙中,遇到了一位老和尚,身生疥癞,人不敢近,惟有年轻的玄奘法师,以一颗同情心侍奉他,为他洗脓血涂药,不久,这老和尚的疥癞痊愈,老和尚感他调治之恩,便口传给他一部经典,就是这一部《心经》,一共二百六十字。玄奘法师记在心内,后来把它译出来,一个字也没有更改。

鸠摩罗什法师也翻译过《心经》,叫《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但不及老和尚传给玄奘法师的简洁流利清楚,这位老和尚又是什么人呢?他就是观世音菩萨。

玄奘法师在后来的取经途中,经过八百里沙漠,上无飞鸟,下无走兽,中间无人,惟多鬼怪,念任何经也不能降服,一念心经,所有邪魔鬼怪隐藏。仗这心经的功德神力,成功到印度取经,十五年后回中土,成为国师,专心翻译经典,度化众生。

鸠摩罗什为过去七佛译经师,翻译的经典优美流畅;玄奘法师则能量更强,翻译的经典更加严谨规整,《心经》以玄奘版本为上。

(完)

版权说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责任编辑:小牛探花。若有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处理。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上一篇 2025年1月1日 下午7:02
下一篇 2025年1月1日 下午8:08

相关推荐